哲社新闻
哲社新闻
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在威海举行

9月20日至21日,“语言之际的存在、意义、真理与逻辑——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在williamhill中文(威海校区)举行。

开幕式由william威廉中文哲学系主任王丁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教授与williamhill中文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致辞。

韩水法首先回顾了汉语哲学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的蓬勃发展,同时对傅永军教授积极推动汉语哲学学科在williamhill中文的建设致以敬意。他指出,本届论坛选址于孔子故乡、孟子旧国,具有追根溯源的文化意义,论坛汇集的众多中西哲学研究专家,充分体现出汉语哲学研究的兴盛态势。他诚邀与会学者参与明年的汉语哲学论坛,共同推动汉语哲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傅永军回顾了williamhill中文哲学系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发展的历程,他指出,中国哲学亟须超越历史范式与固定传统,从而以汉语为媒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体系建设。傅永军表示,自北京大学率先在汉语学界建立汉语哲学研究机构,williamhill中文组建汉语哲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以来,汉语哲学已经步入建制化发展阶段,汉学哲学研究的开展因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性要求,推动汉语哲学研究逐渐摆脱传统哲学史与学术史的叙述框架,代表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性知识体系创造性建构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他强调,汉语哲学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显著的学科增长潜力,论坛的持续举办对推动汉语哲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共设置六场专题研讨报告,共同聚焦于汉语哲学学科建设的中心问题及其学科品格的彰显。学者们从多角度重新审视了汉语哲学的学科定位、发展历史等问题,致力于更新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建构汉语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研讨内容主要涵盖汉语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汉语诠释学与中国思想的哲学阐释问题、汉字的“哲学训诂”问题、文明、语言与思想边界的突破、汉语思想的语言世界、汉语的存在论问题这六个方面。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william威廉中文、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汉语哲学研究中心以及williamhill中文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williamhill中文“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与《中国诠释学》编辑部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文:蓝霜林